更新時間:2025-09-03 15:38:14 點擊次數:88 次
化糞池清理是涉及有限空間作業、有毒有害氣體接觸的高風險操作,需嚴格遵循安全規范和環保要求,核心是避免人員中毒、爆炸事故及環境污染。以下是具體注意事項,按“作業前、作業中、作業后”三個階段梳理,同時明確安全與環保核心要點:
一、作業前:風險排查與準備(杜絕“盲目開工”)
化糞池內長期積存糞便、污水,會分解產生硫化氫(劇毒)、甲烷(易燃易爆)、二氧化碳(窒息性氣體)等,且空間密閉、氧氣不足,作業前必須做好“風險前置管控”。
1.先做“氣體檢測”,嚴禁“未檢測先下池”
檢測核心氣體:委托專業人員使用便攜式氣體檢測儀,從化糞池入口、檢修口等多個點位(尤其底部,硫化氫比空氣重易沉積)檢測3類氣體:
硫化氫(H?S):限值≤10mg/m3(國家職業接觸限值),超過此值會引發中毒(低濃度刺激黏膜,高濃度瞬間致人昏迷、死亡);
甲烷(CH?):爆炸下限為5%(體積分數),需確保濃度<1%(避免遇火花爆炸);
氧氣(O?):正常空氣中氧含量約21%,化糞池內需維持在19.5%-23.5%(低于19.5%會缺氧窒息)。
檢測要求:檢測結果需記錄在《有限空間作業氣體檢測記錄表》,若不達標,嚴禁任何人進入池內;若檢測達標,作業前需每30分鐘復測1次,確保氣體濃度穩定。
2.制定專項作業方案,明確“責任與應急”
方案需包含:
作業流程(如通風→清掏→轉運→消毒);
人員分工(需至少2人:1人下池作業,1人在池邊全程監護,監護人員不得離開現場);
應急措施(如中毒、窒息、爆炸的救援流程,需提前準備“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救生繩”“急救箱”等設備);
若化糞池容積大、污染物濃度高(如工業化糞池),需報當地應急管理部門或住建部門備案,禁止“無證個人”私自清理。
3.做好“通風換氣”,強制稀釋有害氣體
用防爆型軸流風機(禁止用普通風機,避免產生火花)通過軟管向化糞池內持續通風,通風時間根據池容確定(通常不少于1-2小時),直至氣體檢測達標;
若化糞池僅有1個開口,需臨時增設“排風管道”,形成“進風-排風”對流,避免氣體在池內積聚。
4.人員資質與防護裝備,缺一不可
資質要求:作業人員需持“有限空間作業操作證”,并接受過專項安全培訓(了解中毒、窒息的急救方法);
個人防護裝備(PPE):
頭部:防沖擊安全帽(避免池內雜物砸傷);
呼吸:正壓式空氣呼吸器(絕對禁止用過濾式防毒面具,無法抵御高濃度硫化氫);
身體:防化服(耐酸堿、防滲漏,避免污染物接觸皮膚);
手部/腳部:防化手套、防滑防化靴;
其他:腰間系“救生繩”(一端由監護人員緊握),攜帶“便攜式報警儀”(實時監測氣體濃度,超標時自動報警)。
二、作業中:規范操作與實時監控(杜絕“違規冒險”)
作業過程中需全程警惕氣體濃度變化、人員身體狀態,嚴格避免以下危險行為:
1.嚴格控制“作業人數與時間”
每次下池作業僅限1人(避免多人同時占用有限空間,增加救援難度);
單次作業時間不超過30分鐘(長時間在低氧、有毒環境中,易引發疲勞、中毒),需輪換作業,輪換時需重新檢測氣體。
2.禁止“火源與違規操作”
作業區域5米范圍內禁止明火(如打火機、煙頭)、電氣焊等動火作業,禁止使用非防爆設備(如普通手電筒、手機),避免甲烷遇火花爆炸;
禁止用“水泵直接抽排”化糞池內液體(若泵體漏電或產生火花,可能引發爆炸),需用防爆型抽排設備,且抽排管道需遠離火源。
3.實時關注“人員狀態與氣體報警”
監護人員需持續觀察下池人員的動作、表情,每10分鐘溝通1次(如“是否有頭暈、惡心”),若人員出現面色蒼白、呼吸困難、意識模糊,需立即通過救生繩將其拉出池外,禁止“盲目下池救援”(救援人員需穿戴完整防護裝備);
若便攜式報警儀發出聲光報警(氣體濃度超標),需立即停止作業,讓下池人員撤離,重新通風檢測,達標后方可繼續。
4.避免“污染物泄漏”
清掏的糞便、污泥需裝入密封罐車(禁止用敞篷車運輸,避免沿途滴落、散發異味),罐車需有“防滲漏”措施,且需符合當地環衛部門的運輸要求;
作業過程中若有污水溢出,需用沙袋圍堵,及時用吸污設備清理,避免滲入土壤、流入下水道或水體(違反《水污染防治法》,可能面臨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