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4 15:44:13 點擊次數:171 次
哈爾濱檢查井內部積淤的清理需結合積淤程度、管道類型(如雨水井、污水井)及現場條件,采取機械清理為主、人工輔助為輔的方式,確保高效、徹底且避免管道損傷。以下是具體清理方法及操作要點:
一、清理前的準備工作
安全防護先行
檢查井可能存在沼氣、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需先使用氣體檢測儀檢測,濃度超標時通過鼓風機通風(通風時間不少于30分鐘),確認安全后方可下井。
操作人員需佩戴安全帽、防滑鞋、反光背心,下井時系好安全繩,地面配備監護人員,準備好急救設備(如氧氣袋)。
現場勘查與工具準備
檢查積淤類型:區分是泥沙、油污、生活垃圾還是管道破損導致的結構性淤積(如磚塊、混凝土塊),針對性選擇工具。
常用工具:吸污車、高壓清洗車、抓泥斗、疏通絞車、長柄鐵鍬、水桶、管道內窺鏡(用于觀察管道內部淤堵情況)。
二、不同積淤程度的清理方法
1.輕度積淤(淤深<30cm,以泥沙、浮渣為主)
高壓水沖洗法
適用場景:雨水井或污水井內松散淤積,無大塊雜物。
操作:將高壓清洗車的水槍插入檢查井,通過高壓水流(壓力通常8-15MPa)沖擊淤積物,使其隨水流沖入下游管道或匯集到井底,再用吸污車將泥水混合物抽走。
優勢:效率高,對井壁和管道損傷小,適合日常維護。

人工輔助清理
若積淤較淺且分散,可由操作人員下井(或在井口)用長柄鐵鍬、撈網將浮渣、樹葉等撈出,裝入垃圾袋運走,剩余泥水用小型抽水泵抽排。
2.中度積淤(淤深30-100cm,含少量硬塊或纖維物)
吸污車+機械疏通結合
先用吸污車(真空度≥0.06MPa)抽取可流動的泥漿,對于較黏稠的淤積,可先注入清水稀釋后再抽。
若存在纖維狀雜物(如塑料袋、毛發)纏繞,使用管道疏通絞車(帶鋼絲刷或刀片鉆頭)放入井內,旋轉切割后再抽排。
抓泥斗清理
針對檢查井內的塊狀淤積(如泥沙結塊、小石塊),用小型挖掘機或手動抓泥斗伸入井內抓取,配合人工將邊角殘留淤積清理干凈。
3.重度積淤(淤深>100cm,或存在結構性堵塞)
分段清淤法
若淤積已堵塞整個井筒或連接管道,需先通過管道內窺鏡確定堵塞位置,將檢查井之間的管道分段,從上游到下游逐步清理。
步驟:
用機械破除井口周邊硬化地面(如需擴大作業空間),露出完整井筒;
用破碎錘或風鎬破碎大塊混凝土、磚塊等硬物,再用抓泥斗清運;
剩余黏稠淤積用高壓水沖散,結合吸污車抽排;
清理后用內窺鏡復查管道是否通暢,避免殘留淤積再次堵塞。
特殊情況處理
油污淤積:先撒入適量純堿(碳酸鈉)或專用除油劑,靜置1-2小時分解油污,再用高壓水沖洗抽排。
樹根侵入:若積淤伴隨管道被樹根穿透,需先使用管道切割工具清除樹根,修補管道破損處,再清理淤積。
三、清理后的維護措施
井內檢查與修復
清理后檢查井壁、井底是否有裂縫、破損,若存在滲漏需用水泥砂漿修補,防止再次淤積。
核對檢查井高程(如井底是否低于連接管道底標高),若高程錯誤導致排水不暢,需調整井底高度。
預防再次積淤
定期清淤:根據使用頻率,雨水井每季度1次,污水井每半年1次(雨季前需額外檢查)。
加裝防護設施:在井口加裝格柵(攔截大顆粒雜物)、在管道入口設置濾網(防止纖維物進入)。
源頭管控:加強對周邊居民和商戶的宣傳,禁止向檢查井傾倒垃圾、油污、混凝土漿等。
四、注意事項
避免盲目使用蠻力:清理硬塊時不可強行拖拽,防止損壞井壁或管道接口。
環保處理淤泥:抽出的泥漿需運至指定地點處理(如脫水后填埋或資源化利用),禁止隨意傾倒造成二次污染。
極端天氣暫停作業:暴雨、雷電天氣易導致井內水位暴漲或觸電風險,需停止清理并做好排水措施。
通過以上方法,可有效清除檢查井積淤,保障排水系統通暢,減少因淤積引發的內澇、管道腐蝕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