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0-11 13:33:08 點擊次數:1173 次
哈爾濱化糞池處理廢水主要通過沉淀、厭氧發酵等過程來實現。
沉淀分層
當廢水進入化糞池后,由于其流速突然降低,在重力的作用下,廢水中的固體物質開始沉淀。在化糞池的第一格(通常化糞池分為三格),較大顆粒的固體,如糞便、紙張、食物殘渣等,會在底部沉淀形成污泥層。這個過程類似于在河流入海口處泥沙的沉淀,只不過化糞池中的沉淀是為了分離固體廢棄物。
與此同時,較輕的物質,如油脂、浮沫等會漂浮在水面,形成浮渣層。這一層可以防止空氣與下層的污水和污泥過度接觸,有利于后續的厭氧發酵過程。一般情況下,在廢水進入化糞池后的數小時內,沉淀和浮渣形成過程基本完成,污水在中間層緩慢流動。

厭氧發酵
沉淀在化糞池底部的污泥在厭氧(沒有氧氣)環境下進行發酵。這是化糞池處理廢水的關鍵步驟。厭氧微生物(主要是細菌)會分解污泥中的有機物質。這些微生物將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分解為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如有機酸、醇類等,同時產生甲烷(CH?)和二氧化碳(CO?)等氣體。
這種發酵過程可以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具體取決于污泥的成分、溫度等因素。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下(如夏季),厭氧發酵的速度會加快,因為微生物的活性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強。例如,中溫厭氧發酵的最佳溫度范圍一般在35-38℃左右。
過濾和滲濾
經過沉淀和厭氧發酵后的污水會通過化糞池隔墻上的孔洞或管道流入下一格。在這個過程中,污水會經過初步過濾,一些殘留的固體顆粒會被攔截在前面一格。隨著污水在不同格室之間流動,它得到進一步的凈化。
在一些化糞池系統中,最后一格的污水可能會通過滲濾的方式進入周圍的土壤。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過濾和凈化能力,它可以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雜質和病原體。滲濾過程類似于一個天然的過濾系統,土壤顆粒之間的孔隙可以攔截和吸附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同時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會對污水進行分解和凈化。
定期清理和維護
為了保證化糞池的正常運行,需要定期清理污泥和浮渣。如果污泥積累過多,會占據化糞池的有效容積,導致污水停留時間縮短,影響處理效果。一般來說,對于家庭用的小型化糞池,建議1-3年清理一次;對于大型的公共化糞池,清理周期可能會更短,這取決于污水的流入量和成分等因素。
同時,要注意檢查化糞池的管道和隔室是否有損壞或堵塞。如果發現管道堵塞,應及時疏通,防止污水外溢。另外,還應避免向化糞池中傾倒不適當的物質,如大量的化學清潔劑、油脂等,這些物質可能會干擾厭氧發酵過程或損壞化糞池的結構。